凌晨两点,手机铃声急促响起,时刻值守的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主任医师齐宇洁抓过车钥匙,冲出大门,驾车深夜疾驰。
近30公里外的北京房山区良乡医院产房,一个脐带绕颈的早产儿情况危急,儿科团队正在实施抢救。
半小时后,齐宇洁冲进手术室,参与抢救并指导进一步稳定生命体征。新生儿最终转危为安。
这场生命接力,连接着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与一所郊区的基层医院,也感知着中国儿科分级诊疗的质量与温度。
“以前设备、技术都有限,遇到危重早产儿,只能外转,现在我们在2024年北京市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年度考核中勇夺第一。”今非昔比,在良乡医院工作30多年的儿科护士长张艳不禁感慨。
曾几何时,郊区和基层医院“不敢收”,大量患儿涌向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等医疗机构天猫配资,“看病难”成为“老大难”。
改变始于2019年。响应国家分级诊疗与北京市紧密型医联体建设,北京儿童医院将良乡医院纳入紧密型儿科医联体合作单位,并加挂“北京儿童医院良乡诊疗中心”牌匾,将品牌、专家、技术、管理“打包”下沉。
新生儿科成为突破口。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的医护人员,手把手教学良乡医院儿科脐静脉置管、呼吸机使用等技术。
短短4年后,一个27周、仅有790克的超早产“掌心宝宝”,就在良乡医院获救了。
医护站白板上写满的医嘱,见证了生命的奇迹,也证明了基层儿科“能行”!
2023年秋冬季,支原体肺炎高发,良乡医院儿科日门诊量接近1200人次,北京儿童医院日接诊破万。
一名5岁男孩重症肺炎病情恶化天猫配资,连通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中心的绿色通道,又一次证实了儿科医联体“能行”!
2019年至2024年,良乡医院儿科年门急诊量从约14.5万人次攀升至约20万人次。
多西环素等紧俏药品上午“提需求”,下午“调到位”;医联体内上下转诊“序贯治疗”;实现规划、品牌、人员、药品、标准、管理“六通”……无缝衔接的双向转诊,让基层儿科更有底气。
推开新落成的儿科病房,阳光穿过落地窗洒在嫩黄色墙面上。从防撞软胶到卡通元素,软环境的细节彰显儿童关怀视角。
更“暖”的变化发生在看不见的地方。支气管镜检查室内,5岁的萌萌吸入麻醉气体后沉入梦乡。屏幕上,纤细的镜管滑入肺部,精准冲洗着病灶。
“从前孩子哭得撕心裂肺,家长在门外抹泪。”良乡医院儿科主任常宇娟轻声说。今年上半年超百例无痛操作的背后,是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中心专家驻场带教的日日夜夜。
更深的变革在于理念。儿科率先引入“健康管理师”开展慢病管理,建立哮喘、过敏等专病门诊与服务,将健康管理延伸至孩子成长的每一步。
小患者豆豆4个月内三次因严重咳喘入院,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中心副主任医师、良乡医院挂职副院长姚瑶带领团队及时为他应用无创通气呼吸支持,动态调整药方,病情显著改善。
“离家近,孩子少遭罪,专家在,心里更踏实。”家长的心语,道出儿科医联体的价值与意义。
365天24小时响应,这是一场“双向奔赴”。良乡医院院长郭艳红坦言:“没有上级医院不计成本的前期投入,没有基层医护人员如饥似渴的学习劲头,儿科医联体走不到今天。”
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、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指出,我们不仅整合本地资源,建立了12家紧密型儿科医联体,覆盖了北京市10个区(含经开区),还在新疆、河南、河北、黑龙江完成4家区域中心建设。一方面合理分流患者,一方面确保疑难重症得到有效治疗。
统计显示,儿科医联体的建设有效降低了外地患者进京就医比例,已从70%降至40%左右,大幅提升了患者就医满意度。
国家卫生健康委将2025年至2027年确定为“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”,要求实现广泛覆盖,增强儿科服务供给。
“全国儿科是一家!”倪鑫的话回响在记者耳畔,治愈孩童的笑脸也浮现在眼前。
满怀期待天猫配资,当基层医院的信心与能力稳稳“提上来”,孩子在“家门口”就能“看好病”!(记者顾天成、徐凯鑫)
N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